2008年10月18日星期六

泡在酸汤里的黔东南

(陈萧的采风论文,请王老师多指教2003-10-28)
红红的番茄和白白的淘米水,经历时光的发酵,酿成这漫延在黔东南无所不在的酸汤。每每我想到蹇先艾先生的《在贵州道上》,闭塞环境所带来的迷幻色彩;每当我的舌间再次忆起这滋味渗透人心的酸汤,便会想起这犹如泡在酸汤中的黔东南。 在我心底时常浮现的这异域风光,如同饱经沧桑却鹤发童心的老人,仙风道骨,正是由内而外的气度不凡。 黔东南苗侗自治州,位于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上,是楚越文化的交点,也正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结合点。 此地苗侗杂居,这,也许是这两个民族不断迁移的一个见证。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但我们庆幸的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及文化艺术仍完好地保存至今。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 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自古以来便以其不同种族,不同地域性而闪耀出独特的艺术光辉.  作为一名在漫漫艺术之路探寻的学生,我的目光也许只是停留在民族服饰绚丽的色彩上,但思想的沉淀,使我对黔东南之旅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传统纹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的探究。  在短短的黔东南之行中,我深深感到:苗族服饰古朴,细致,纹样刺绣精细,工序繁杂。无疑,这表现出一个民族追求细节,追求强烈色感的审美情趣。我想,这是一个细腻的民族。但偶尔,图案的拙扑,稚趋可爱,却让我倍感意外,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呢?苗绣中的图案与花纹,来源于神话传说,风土人情,自然中的花,鸟,虫,鱼,等。不仅有直接描述日常生活的场景,更有通过传说中的龙,鸟,蝴蝶妈妈,等来表达情感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生活和自然与大千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等种种形式规律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美的历程》)  在这里,有意味的形式,是植根于民族艺术中传统(神话故事,图腾崇拜)的浓重缩影。可以说,绣在服饰中的纹样,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亦是人们对大自然宇宙万物感受的一种折射。在这里,美的心态,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美与不美的天生美感,更是诸多因素融合的一种由传统延伸的审美观。   1. 龙的历史  象征中华民族的龙,蛇身,兽类的四角,马的毛,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有须。我们常见的龙飞扬拓拔,或“飞龙在天”或“纵横四海”无一不显狞厉之美。但有趣的是,某些苗族的龙,稚趣可爱,憨态可鞠,色泽艳丽。说是龙,其实酷似可爱的毛毛虫,是否让人感觉新奇呢?我们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岁月中,一代代相传的传统纹样在性情柔润的苗族妇女的手中渐渐地起了变化,也许是圆脑袋的龙更让她们感觉亲近,也许无爪的龙更能表达她们对无争战的安康生活的向往,虽然她们的想法无从得知。但龙的艺术形态的演变,却是苗族妇女艺术创造的结晶,更是审美心理的一种变革,赋予其人类情感的凝结。   2. 鱼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一文中提到,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一要生存,二要繁衍,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就成为人类发展的基本文化意识。实际上繁衍意识也是生命意识,是生命的无限延续。”(靳之林《绵绵瓜瓞》) 苗家人绣鱼的本意何在?我们已无从考证,但是否是靳之羽先生所诉的潜在意识已溶入鱼的绣品之中了呢?或者是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山有水,特有的酸汤鱼泡成的味道深入人心,亦使鱼这一活物有了更多的形式,以服装等饰物为载体,表现出苗族人对其特有的关爱呢?  无论如何,绣在饰品上的鱼,是苗家人眼中的活物,赋予情感的幸运符。
二.服饰是苗族人传递情感的纽带  顺着蜿蜒的山麓,坐在车上的我们倍感颠沛,这无疑是个较偏远且交通不便的地方。再幻想从前,若要踏足其中又是何其艰难呀,苗族的历史,被称为是不断被驱赶的历史。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语言的限制,使他们与外界缺乏交流,身处内地的我们,并不能体会,一直以来他们单纯的生活。花花世界的纸醉金迷,浮华斑斓,他们是不谙的,但与生俱来的对美和情感的追求,却并不会被禁锢。  晚辈对长辈,母亲对儿女,妻子对丈夫。。。。。。。如这依山伴水,潺潺水长的黔之美景,路长情更长。一件衣服的诞生,或许需要几年的酝酿,一块绣片的精美,需要几个月的细密劳动,纺纱,织布,蜡染,刺绣,剪裁,仿佛一场浩大工程。但我们所行之处,从未听到她们的抱怨。我们只看到他们脸上荡漾的亲人间徐徐和睦的情怀,感受到精美苗衣的一针一线中传递着绵绵情丝。  What about love?在美国电影《深秋的童话》中恋人之间互问,what about love?如果我们问这可爱的苗族同胞,他们的脸上一定会绽放菊花般的笑容,拿出他们心爱的衣,凝聚心血的衣,承接传统的衣,表达对美的追求的衣,这就是他们心中的love。繁杂且精美的衣,令我们尽情赞美,但这其间通过衣也使我们加深了对苗族文化的理解,更让我们拥有了对中华大家文化的深深感动。当我依偎在青山碧野秀美天成的千户苗寨西江的怀抱中时,眼前美景盛收,心中又响起那首老歌:只有情永在。
三.民族服饰的审美跟随传统一脉相承。 “审美评价的复合性决定着艺术的生命力,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现实审美的多样性”(k,罗津克,德国美学家)  如何是美?百样人亦有百样感知,我们难以一一定论。但传统之美,却是代代相传,世人共爱。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传统即是美。也许这是我一家偏颇之言。但当我深入苗寨,确有此感。  首先,他们的图案基本上都是代代相传,鲜有创新。每当我问及为什么绣这这样那样的图案时,他们总是说,“好看”或“以前人都这么绣的所以现在也这么绣”。我们不得不感叹,传统的审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是那样坚韧且神奇。恐怕不仅仅是环境的闭塞,语言的障碍,交通的不便,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民族心理,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有民俗,图腾,等的诸多烙印,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他们属于这,传统就是他们的注册商标。  其次,苗族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重要体现就是衣服。现实表明,生活在苗寨里的苗家人大都穿着传统服装,而在外生活的苗家人则逐渐被汉化。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寨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圈。寨所营造的氛围具有地域性,显然是利于传统延续的。延续至今,是否仍能适应苗族人的经济文化发展呢?对于各种苗族传统,苗族人是否仍愿继续保持不变呢?苗族人审美的追求,是否还是想延续过去,局限于传统呢?我想未必,既然马克思的哲学观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之中,苗族人也不会例外,他们未来的传统由现在创造,他们过去的传统将如何面对当今时事变革的冲击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