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5日星期一

《圣经》撒母耳记上3章之默想

以诺:
1. 基督徒不读经,不祷告就如本章经文中所讲的「耶和华言语稀少,不常默示」,必然导致象以利那样,虽说是神的祭司,却「眼目昏花,看不分明。」
2. 神永远主宰人心,也主宰着自己所拣选的人。祂呼召撒母耳三次,直至撒母耳明白这是神的旨意为止,可见,若是神的旨意,神一定让人明明白白。
3. 神绕开祭司老以利,直接呼召年幼的撒母耳,使我想起主所教导的:「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有古卷加: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太20:16)天国绝没有论资排辈,而要每天从新开始,从零开始;每天都要更新自己,从而心意变化而更新。天国需要努力进入,任何世界的想法和作为,在天国都行不通。所以,我要努力前面,忘记背后;牢记本章经文的教训,以赤子之心事奉主;以赤子之心开始每天的生活,在明确神的呼召和旨意中迎接日常并信仰生活的各种挑战,并靠主大大得胜。

雅亿:
以利的无奈:以利是以色列的士师,是神使用的人,但是他却骄纵两个儿子,使他们成为神和人眼中的恶人。虽然在他们成年以后,以利也责备过他们,但是已成型的人品如若不是神特殊的恩典是很难改变的,以利有很大的责任,所以招致神的震怒降临在他的家。

Jingjign:
1、神三次呼唤撒母耳,那时候撒母耳不认识耶和华神,以为是以利在呼唤他,而以利又很久没有得到耶和华的默示,三次都不晓得这是神的呼求。当撒母耳认识到是神的呼求时,就说[请说。仆人敬听](10节)神就将祂的旨意告诉他。
今天经文的感动是:在我们未信之前,神一直都在呼唤我们,我们从未见过父,唯有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现出来,并且圣灵带领我们晓得父的旨意。可见,从我们生命的起头,神就一直看顾保守我们,在我们来到祂面前时,神就与我们同在。同样的,神今天也在对我们呼唤,告诉我们[举目向田观望,庄稼已经熟了,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打发你们去收庄稼](约4:35,路10:2)所以我们要有撒母耳的心智,每一次的呼求都能够说[我在这里,请说],也能够像以赛亚一样,[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2、神与撒母耳同在,使他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落空。人唯有传讲神的话语才不会落空,因为神的话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祂的话语一揭开就发出亮光,不仅使愚人通达,也能够击溃磐石,更是击溃魔鬼的最有利武器。所以要坚定在神的话语中,按正义分解真理的道。

石头:
撒母耳得到上帝的启示,三次撒母耳才明白,虽然是三次,但最重是让他明白了,所以我感觉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总把啥事都当上帝的启示,上帝如果想告诉你,会明明白白的让你知道。上帝是公益的,撒母尔的兄弟为非作歹,上帝惩罚他们,但撒母尔顺服上帝,所以上帝大大使用他。

音匀:
尊重主的,主毕看重他,藐视主的,他必被轻视。主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可人若藐视主的默示,即得罪了主,虽祭祀不可赎。

Kitty:
在这章看到耶和华呼唤撒母耳,他每次都起来应「我在这里」,虽然一开始以为是以利在叫他,但能看出撒母耳的顺服和信心。光照:要时刻聆听神的话语,并及时回应,神通过圣经,圣灵向我们讲话,我们要随时的读经、祷告、背经,来知道神对我们的旨意,并遵行,神药我们做什么,要像撒母耳一样说「我在这里」。

Sivan:
每个人都有得上帝恩赐的机会,上帝会将大大小小的慈爱与怜悯加给我们;虔诚敬拜在主话语下的人有福了。

恩赐:
今天的经文看到,撒母耳在连续三次被耶和华呼唤之后,撒母耳因为年幼不能分辨。但等他知道了是耶和华的声音后,经文【撒上3:10】「耶和华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唤说,撒母耳阿。撒母耳阿。撒母耳回答说,请说,仆人敬听。」看到撒母耳从小有一颗顺服神敬畏耶和华的心。这样的生命是神所喜悦的,以至耶和华亲自向他显现。现金神透过圣经和教会来向我们说话,当专心仰赖神。依靠主,明白主的旨意,顺服主的带领。

真实:
1.当做时刻警醒的基督徒,不可昏睡。时刻听神的话语,听神的呼唤,顺服神的带领。当效法撒母耳,虽然已经睡下了,但他并不是昏睡,而是内里警醒。当神呼唤他时,他可以马上作出回应,立即起身,并说:「我在这里。」安逸的生活会使人懒散麻痹,灵里迟钝,尤其是我们当今的基督徒。神的话语一打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经文告诉我们,当有一颗警醒的心,当神呼唤我们时,我们能立即作出回应。
2.将神的话语广传,为的是见证神荣耀神,使人认识这位万有的创造者,宇宙的主宰,独一的真神。使不信的人有机会听到这关乎永生福气的宝贵福音,出死入生。

Fiona:
1.神三次呼唤撒母耳,现今神也藉着《圣经》,祂的话语和传福音,向世上的每个人多次发出呼唤。
2.「圣经是神所默示的…」祂藉着圣经将祂的话默示给我们,「耶和华将自己的话默示给撒母耳」,作为基督徒我们当多读经,背经将祂的话记在心里,随时随地使用神的话语,思想祂的话语。「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1:2)

没有评论: